尊龙凯时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于2007年12月24~27日在广州召开了“高分子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3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王佛松、沈家骢、曹镛、周其凤、杨玉良和张希等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邀请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朱鹏年教授、美国阿克隆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程正迪教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史安昌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等海外著名高分子学者参加研讨会。尊龙凯时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林国强院士和副主任陈拥军研究员、高分子科学学科董建华研究员、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黄兰教授参加了会议,林国强院士和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琳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佛松院士和周其凤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会议主要研讨内容有三个方面:(1) 高分子科学的国际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近年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及学科生长点;(2) 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建议;(3)尊龙凯时近期应予以关注的研究方向和优先资助领域。会议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包括认真编辑会议摘要集,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精心安排了19个报告。会议讨论问题时,气氛热烈,大家就许多问题取得了共识。王佛松院士做了本次会议总结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利用3天时间就高分子科学近年来活跃的重要前沿领域和研究动态、发展趋势、挑战性科学问题,以及我国高分科学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高分子科学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高分子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有了长足发展,近十年发展尤为迅猛,从最近三届全国高分子论文报告会与会人数增长速度、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百分比、以及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规模便已可见一斑。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到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队伍中,一批高分子学者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部分学者被选为学术组织或学术期刊的委员或编委,我国高分子领域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同样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加大对科学研究与教育投入,我国各研究机构获取文献、实验室空间、装备与仪器条件以及获得研究经费的机会都已不再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树脂产量约1千万吨,占世界排名第4位,而塑料加工制品的产量2千万吨/年,居世界排名第2位。目前我国化学纤维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40%,达到1400余万吨。国际上普遍认为:在材料领域,高分子材料生产耗能较低,会有更多的高分子替代其他材料。 我国高分子工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基础研究将会有更多需求。
海外高分子学者分别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织召开的高分子发展战略研讨会,美国著名大学中建立交叉科学研究机构的情况,美国科研计划的改革和研究型大学应有的基本特征与通行做法等情况,指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应重视能源、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础研究应兼顾社会需求。讨论了大学教育与科研体制的问题,并建议国内学者必须将科研与教育紧密联系,调整培养学生的风格;而且国内研究机构还应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
他们认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要乐观,从中找到发展的机会,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应源自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大力推动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作为高分子科学的研究人员在面临高分子科学发展中的挑战性问题时,应当掌握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敏锐地把握不断涌现的学科生长点。特别告诫国内晚辈同行在开展合作研究中,基于共同兴趣并互相尊重,才能取得成功。
与会学者对高分子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在高分子合成化学领域,我国要特别注意扶植、吸引和稳定高分子合成化学研究小组,特别要保护离子聚合方向,在评价中要考虑合成化学研究周期长、出文章慢的实际情况。发挥尊龙凯时导向作用,注意扶植纯基础高分子合成化学研究小组的研究与基地建设。
2.在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领域,应认识到这是高分子科学与超分子科学的交汇点;应把具有高分子特征的超分子聚合物纳入到高分子研究范畴。这个领域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及理论阐述;一是组装与自组装的过程和模型,以及对有序程度和体系宏观表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的调控。
3.在高分子物理领域,高分子的表面、界面结构和性质,生物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及其与生命现象的关系等是当今高分子物理的前沿领域。带电高分子的研究对于高分子物理特别是对于切入生物大分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大分子链间的弱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深入理解高分子链行为的重要途径。将对探索分子链的流变行为,玻璃化转变行为,分子自组装行为的机制及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前,对高分子结构和形态的表征技术的研究基本是已有设备基本功能的利用,尚缺乏表征方法的基础理论创新和表征方法的综合应用拓展,特别是基础表征方法在高分子科学领域里的拓展应用。
建议召开高分子结构表征方法的讲习班、研讨会等,为解决当前高分子表征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努力。要鼓励国内高分子学者研制表征新仪器。
4.在高分子理论与计算模拟领域,高分子理论发展与计算模拟具有重要地位,近年其发展非常迅速,十多年来每年颁发的美国高分子物理奖中超过一半以上来自高分子理论领域的。今后一段的重要方向是:从原子尺度到聚合物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的多尺度计算模拟、聚电解质与聚合物超分子自组装,这是有望通向与生命科学交叉的桥梁;光电功能分子及其聚集态结构设计与工程;非均相聚合物结构、动态力学与流变学、聚合反应动力学;软物质科学前沿与发展特别值得关注。
5.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充满活力的领域。新型功能高分子主要包括光、电、磁功能高分子,如发光高分子、电子传输高分子;环境响应智能高分子;生物功能高分子;复杂高分子体系。
(1)在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高迁移率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协同调控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凝聚态结构是重要方向,最近在树枝状共轭高分子、可控缩聚或偶联聚合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图案化技术、全印刷、喷墨打印技术对于基于有机聚合物光电器件具有重要意义。应关注能量储存及转化高分子:高效太阳能电池,高介电常数高分子储能材料。光、电、磁功能高分子:发光高分子,左手性质的高分子电磁材料、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
(2)与生命科学医疗、健康与公共安全交叉领域重要议题是对参与生命过程的高分子的研究以调控生命过程与疾病施虐过程,逐步揭示生命的奥秘,高分子学者应发挥对运行大分子规律的认识与特长解决相关的问题,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从基础材料的制备到临床实验整个过程涉及到材料化学、生物以及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必须由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协同合作,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应高度关注生物大分子化学:特别是基于化学的方法合成多肽、蛋白等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和基于组装的方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组装体。
6.应特别关注太空长寿命高分子,如耐粒子辐射、超紫外辐射或高低温循环使用的高分子、自钝化、自硬化或自愈合的高分子;取代碳氢元素的新型高分子。
与会专家对本学科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讨论分析了直接影响提升科研实力、制约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问题,交流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意见。
此次会议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促进了高分子科学不同分支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学科学部 董建华,华南理工大学 吴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