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把握科学精神和时代脉搏 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

      日期 2008-07-01   来源:   作者:  【 】   【打印】   【关闭

      把握科学精神和时代脉搏 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

      ——科学基金文化建设第一次专家座谈会纪要

        编者按:2008年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科学基金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走过了2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并初步形成了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基金文化。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科学基金成功实践,探讨和凝练科学基金文化,以传承科学基金优良传统,推进卓越管理战略,基金委近期召开了科学基金文化建设第一次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探讨了新时期加强科学基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科学基金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等问题,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会议专家的发言要点予以刊发,希望能够引发关于科学基金文化建设的更多思考。

        科学基金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郭传杰(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尊龙凯时基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多年来,它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全面的、历史性的贡献,影响巨大而深远。我觉得,科学基金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金的制度创新、制度安排,二是它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制度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科学基金的影响力、生命力根本上决定于它的文化本质。

        那么,科学基金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我个人理解,一是以科学价值为基准、以同行专家为主体、以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同行评议制度;二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透明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基金管理体系;三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激励创造的核心理念;四是公正、奉献、团结、创新的管理作风。其中,同行评议是基金一系列制度规范的特色和基础,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管理文明成就的结果。

        科学基金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科学和民主。因为,它选择的价值标准是科学而不是其他,体现的态度是尊重科学、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尊重科学研究人员、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它配置公共资源时的决策过程完全体现民主程序,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反馈,以及激励原始创新的环境营造,都渗透着民主管理的理念。

        20多年来科学基金在培育创新成果、激励创新人才方面成就卓著。但我认为,科学基金所逐步形成的文化成果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更为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原本比较欠缺。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知识和物质形态的东西引进相对较易,但制度与精神文化的东西则相对困难。因此,科学基金制度的借鉴和发展,对我国科学事业的长远进步具有深刻的战略价值。当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选择。而我国自主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发掘并弘扬尊龙凯时基金所蕴涵的科学文化、创新文化价值,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委应更多地介入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

        刘钝(中科院自然史所研究员,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形态,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凡是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或地域,都会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上的转型。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晚期,各种社会矛盾也很多。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出现以后,科学同这个国家及民众过去普遍认同的信仰或者说意识形态发生了尖锐冲突,这种冲突延续了几十年。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类似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明显。我国经济连续数十年高速增长,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必然会引起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新的“三大差距”上:一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二是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三是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宣传、教育、学习等上层建筑领域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与方法上的革命,与某些人习惯的思维方式乃至制度方面的条条框框之间的不和谐。面对新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领导人、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应该主动地迎接挑战。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方面,作为科学研究强大支柱的尊龙凯时基金委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

        讲到科学基金文化,我以为不能过多地理解成制度建设、机关作风、官员自律等等,而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站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高度上看待中国的文化建设。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就应该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我觉得基金委应更多地介入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为弥补上述新的“三大差距”作出更多贡献。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引导,充分发挥科学家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此,应努力建设和培育这样一种机制,从基金委的组织结构与资助指南中就能体现出来。比如,建议在管理科学部增加相关资助内容,把以整体的“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包容进来,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人类学,乃至考古学、心理学等,以这些交叉性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科学家的行为、科学制度、科学中心的转移、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等等。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基金文化的一些思考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

        我谈几个问题,希望能引发对科学文化和科学基金文化的一些思考。首先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区分问题。科学和技术在当代虽然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也缩短了,但科学和技术毕竟还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从追求的目的、研究对象、活动取向、探索过程、关注的问题、采用方法、关注方式、思维方式、表达语言、最终结果、评价结果、价值蕴含、遵循规范、职业建制、社会影响、历史沿革等十几个方面都是不同的。有人说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纯粹科学(或学术科学、或基础研究)已经不存在了。我认为它仍然存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为纯粹科学辩护,给它留下发展空间,容许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为学术而学术。

        第二,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应当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当然包括外在的自由,也包括内心的自由。外在自由是整个社会创造的,包括基金委,应该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赋予每个人最宝贵的礼物。如果一个科学家整天想当官发财,那能搞好研究吗?内心不自由啊。科学家应该有科学精神,醉心于科学,把科学研究看作一种乐趣。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会有真正的原始创新出现,才会有世界一流的成果。

        第三,关于科学计划的问题。应用研究可以大体计划,但是基础研究是智力的冒险,探索性很强,是很难计划的。基础研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波普尔讲过,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上帝设计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因此需要宽容失败。

        最后,我想谈谈科研资助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些应用研究,搞招标制、写研究计划,是可以的。但是,对基础研究可以换个思路,从事前招标制改成“事后收购制”和“诚信资助制”。

        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精神文化是基金文化的三大内涵

        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

        科学基金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支撑科学技术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精神文化。陈宜瑜院士将科学基金文化的特点概括为“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我对这一概括的诠释是:尊重科学是道德,公正透明是制度,激励创新是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想谈几点我对科学基金文化的理解:首先,它是制度文化。科学基金文化是与科学基金制这种先进的制度密不可分的,文化孕育了制度,制度实现了文化。其次,它是科学道德文化,科学基金制通过同行评议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了科学道德建设。第三,它是和谐文化,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公正透明,对于避免利益冲突、促进学术界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它是合作文化,科学无国界,科学基金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产学研结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基金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梁。最后,它是卓越管理文化,科学基金在我国的实践,丰富了科研管理的内涵,造就了科学的管理文化

        以科学基金文化推动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发展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副主任)

        文化是在人类活动中不断积淀并形成巨大惯性的慢变量,但又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变迁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我们正身处一个制度竞争和文化竞争的时代。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既是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也是科研软实力得以整体性凝结和集聚的必要条件。

        科学基金文化是科学基金的灵魂,是在科学基金的设置、运行和管理中所体现和渗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科学基金文化也是科学基金致力于营造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着力点,它可以发挥一种杠杆效应——以科学基金为支点,撬动整个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发展。

        首先,科学基金文化的确立要建立在对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之上。科学基金在对具体项目的支持或重点支持中要涉及各种抉择,而其中必然渗透着对科学本质和现实机遇的自觉与不自觉的理解,也必然隐含或显现着各种价值考量。对这个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无疑有助于廓清科学基金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科学基金文化应该对科学基金研究起到现实的规范作用。一方面,要以正面文化因素引导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克服和校正各种负面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的不良影响。其三,科学基金文化要透过有效管理机制形成杠杆效应并激发创新。不仅要以科学基金文化建设推动科学研究,还要透过其示范作用,促进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激励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尊龙凯时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经验中提炼科学基金的文化精神,并将其内涵界定为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必将对我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带来新的契机

        充分认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对立统一的关系

        张恒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我认为,科学基金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而认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是理解科学基金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基金(制)与科学文化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性关系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科学基金的功利性特征和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这里的功利性是一个中性词,科学基金工作追求资助效益和管理效能,而科学文化则更多表现为探究自然的自由探索。二是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科学基金要有良好的管理体制,而科学文化则有自主性和自由性,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自由探索。三是科学基金的制度性特征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科学基金制本质是依靠同行评议来分配研究资源的一种制度,涉及对相关主体的规范和约束,更多地涉及到对“人”的研究;而科学研究则更多地以“自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是科学基金和科学文化在目的、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对立,而在这对立关系又都统一到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之中。而科学基金文化要么是更多地彰显科学基金制的特性,要么是更多地体现为科学文化的特征,较理想的状态则是科学基金制与科学文化的多种对立关系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使科学文化能够引导科学基金的管理,科学基金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在认识科学基金制和科学文化三种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我认为科学基金文化具有的特征是: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和导向明确。其中公开透明和程序公正是公共管理的共有特征和要求,自由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根本要义,而导向明确是科学基金的使命要求。

        努力体现科学基金的独特价值取向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首先我想谈谈功利性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很功利化的社会,追求的大多是立竿见影的东西,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尊龙凯时基金。比如,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而这类研究在理想中应该追求长远的科学价值,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思考科学基金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基金资助的项目通常两三年就要出成果,这是否说明有一定功利性呢。10年前我在美国访问时,一位朋友给我看他们的申请书草稿,封面上幽默地写着:a dream and lie for a big money。抛开美式玩笑不说,我想,当人们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申请基金而不必说哪怕是部分谎言时,那种基金文化才可能是理想的。

        当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投入,必然会有功利性要求的一面,但我们怎么努力体现科学基金自己的独特价值取向呢?例如,科学基金中的科普专项基金资助一些实务性的科普工作,这些当然很重要,但立足于支持基础研究的定位,是不是更应该支持一些关于科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呢?我想,更多地支持后者才能够体现出科学基金与科协工作的差别,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作用。同样,我们是否可以从更高的出发点来思考文化,比如为什么要搞科学。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支持在我们这里好像很少,我认为这是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的一个盲点。总之,价值取向最终会决定基金的实际运作。在一种更为非功利的价值导向下,科学基金才更符合其原初的目标。

        科学基金文化应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孟建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科学基金制的意义是巨大的,它将过去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行政拨款、长官意志转换成科学共同体的民主决策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良好的科学基金文化必然给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力,从而大大推进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科学基金文化本身应当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看作其最核心的精神理念。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精髓是创新,是无功利的。申请科学基金本来是帮助科学家开展科研创造活动的,但现在申请科学基金资助本身也成了功利性的追求,这就需要研究科学基金对科学有没有腐蚀作用。要思考科学基金工作怎样才能真正推进科学发展,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因此,研究科学基金文化非常重要。科学基金制不能只有形而下的基金,没有形而上的“魂”。科学基金文化之“魂”同科学文化之“魂”和创新文化之“魂”应当是一致的,这也是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和科学基金文化三者之间最深刻的联系

        科学基金文化不是独立的观念性存在

        许玉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副主任)

        “科学基金文化”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当我们谈论它时,容易将其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观念性存在,这是对科学基金文化以及类似概念的误解。世界上可以有独立的科学基金机构或科学基金理论、科学基金制度,却不可能有独立的科学基金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基金所蕴涵或涉及的价值观念只能来自于我们既有的文化,这些价值观念,如“公平”、“民主”、“注重创新”等,我们可以习惯性地称其为科学基金文化,但其他许多活动和领域也在倡导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念。它们在其他的活动和领域中可能又被习惯性地称作是其他的什么文化,但事实上,它们都是我们文化整体当中的一部分。

        建设科学基金文化,一方面是要在我们既有的文化中确定那些能够推动科学基金科学有效运作、以实现其最大价值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宣传和实践这些文化因素,使其在科学基金管理活动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同时,不断清除那些不利于科学基金科学管理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基金文化要成为科学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贾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们在探讨尊龙凯时基金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追问一个问题,即这种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指向是什么。这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这种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尊龙凯时基金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想,可能要从“尊龙凯时”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入手,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特殊制度安排本身的特点、本质属性和内在价值。科学基金制是世界各国资助科学研究的一种通行做法,但并不是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的唯一方式。以科学基金的方式支持科学发展,它的独特理念究竟是什么,它所凸显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这是科学基金文化建设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基金的存在方式本质上应该是由科学家主导的科学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特殊的科学资源配置方式,与行政主导的科学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比如,更注重科学本身的发展,更贴近科学研究的规律,等等。从这些特点中,抽象和把握尊龙凯时基金这种特殊制度安排的核心理念,提炼出它的基本价值观,再将它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观贯彻到科学基金的制度层面和资助活动层面,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的各种制度,进一步规范科学基金的资助活动,那么,尊龙凯时基金文化建设肯定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尊龙凯时基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完善我国科学基金制并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功能的新的重要途径。

        科学基金文化要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王杰(尊龙凯时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科学基金在20多年的实践中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总结科学基金工作的成功实践,对于进一步在科学基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卓越管理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各位专家学者谈了很好的看法,让我们很受启发。科学基金文化和科学基金制都有其时代性。回顾人类探索知识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发展到中世纪;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神学的研究到文艺复兴,到科学启蒙,再到现代科学,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科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科学基金制度和科学基金文化应该反映这种时代特征。

        科学基金制度和科学基金文化同样还具有国别特征。具体到中国,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我们应有一个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比如说,在中国除了有尊龙凯时基金,还有社会科学基金,这就和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国情有关,也可以说有点中国特色。再比如说,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是否存在应该体现我们民族的、国家的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

        关于科学基金文化的价值取向或者精神追求的问题,实际上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不管是对一个机构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精神的缺失恐怕是最大的问题。尊龙凯时基金委成立22年了,在中国实施科学基金制时间更长一点,有26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除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这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探索科学基金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