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项目管理模式 促进基础研究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剥坚果”
“您研究的多通道神经震荡同步分析与视觉认知机理还有距离,需要深入理解脑认知的基本机制,建议和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交流。”认知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向台上的演讲者说。
演讲者是自动化领域的一位专家,他冲陈霖点头说:“我才回国不久,现正和北大医院合作,目前对癫痫研究较多些。”
这一幕不是发生在某场神经科学会议中,而是出现在尊龙凯时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之一——“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2008年资助项目研究进展交流会上。作为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成员,陈霖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正努力剥出演讲者的“坚果仁”。
“坚果仁”的概念是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提出的,其内涵是汇报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核心方向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作为基金管理人员,希望评审专家能透过现象了解本质,透过学术语言的堆砌和包装考察项目的核心成果。
尊龙凯时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在近日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进一步阐述:“重大研究计划的成功标志应该是取得一批国际上承认的创新成果,而不是SCI论文的数量。”
事实上,“国际上承认的创新成果”的检验标准,也是科研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一直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研究人员关注的的问题。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基金委重任在肩。
专家们“剥坚果”
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主要以“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其中,对有较好的学术创新思路和研究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对有很好的学术创新思想和研究价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决定作用的研究方向,将以更大支持强度的“集成项目”方式予以资助。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刚正式启动一年,尚未安排“集成项目”。因此,此次项目研究进展交流会分两部分进行:“培育项目”负责人汇报时间15分钟,其中专家和与会人员质疑为5分钟;“重点支持项目”负责人汇报时间为20分钟,专家和与会人员质疑是5分钟。这与以往的同类会议安排基本没有差别。
据组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会议不是临时决定的,是早在4月初指导专家组组织的筹备会上确定的,并将会议要求及时通知项目承担者。
但前来参会的有些课题负责人显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基金委举办这次进展交流会的目的,剥“坚果仁”的方式也使得前来汇报的部分课题负责人们措手不及。一位女研究人员刚站到演讲台前,就先向指导专家组道歉:“没想到这次会议是这样,我准备的可能不太适合,请多提问吧。”
立体交流模式
对于2008年末才获得资助项目的研究人员而言,这个学术交流会似乎开得有点早。但实际上,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和指导专家组对这次会议早有计划。
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谈到:“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基金项目管理的新模式。这次项目研究进展交流会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009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智能车辆国际会议是该领域的高水平重要会议,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但像奥运会一样,通常是提前几年以竞争方式确定承办国。这次中国科学家历经周折才争取到在中国举办的权利,因此,“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基金委管理人员十分重视这一机遇,特意安排将此项目研究进展交流会和中国首届智能车挑战赛在智能车辆国际会议国际会议期间穿插举行。
李德毅在近日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讲述了他的期待:“此次80%的参会者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均为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这次会议给我国研究人员一个充分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和观摩的机会,也是一次展示我们的前期研究成果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三个活动被打通,形成不同角度、多层面的立体结构,构成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交流平台。研究人员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国家和百姓的需求。特别对具有应用背景的基础性课题,孙家广认为:“研究人员应该想得到、做得出、用得好、最后还能卖得掉。而科研人员熟悉的发表论文结题的传统套路,值得进一步思索。”
破除论文结题的套路
基金委对重大研究计划的要求是: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
孙家广指出:“重大研究计划的目标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需要摒弃闭门造车,结合多方面的研究力量,依靠群体和团队的力量争取在重大原始创新方向上有所突破。目前,我们很多科研工作者还没有形成群体合力,或与相关学科领域同行进行充分交流。”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是一项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数理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该重大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在视听觉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视听觉信息协同计算、自然语言(汉语)理解以及与视听觉认知相关的脑—机接口等三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对于以上相关研究,如果研究人员仅发表论文,是难以达到此计划的设立宗旨的。
在“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的总体目标中,还希望构建一个无人驾驶车辆的验证平台,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在此平台上得到验证或应用。
李德毅指出:“有的研究人员还在动这种小心思:小作坊式的作业方式,要个牌子,找个熟人,开个后门,投篇论文,SCI发一篇就当有成绩了,而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做大科学。这是有些科研人员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科研发展的一个大障碍。这种倾向值得注意。”
在重大研究计划中,这样的思维惯性是行不通的。基金委正在考虑摸索一些新的项目管理方法,彻底改变科研人员将心思用在表面文章的局面,比如,评估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或专利等外在形式。
李德毅说:“在应用性强的学科,我们不希望科学家整天呆在虚拟的系统里面,而把国家需求放在一边。如果刊登在SCI的论文没有落实到一个载体、一个实现科学问题的载体上,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又有什么意义呢?!”
彻底解决的办法也许还需要摸索。剥“坚果仁”的方式,则毫无疑问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年度进展、中期评审等考核时的思路。在考核中,如果专家们没有嗅到“果仁”,那么这个课题就会被停止,如果“果仁”够硬、够实在,基金委就会大力支持,追加经费。
在“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2008年度项目指南中明确写着:根据项目执行的年度进展情况或考察结果,本重大研究计划将适度调整获准项目的资助经费,中止课题或追加经费。
立题更是一门学问
对于基金委的专家们而言,就像面临一场大考,参与考试的都多少要受煎熬,出题的考官也有压力。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的专家们就经历了一次“出考题”的痛苦。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作为重大研究计划最终确定,前后经过了专家们8年的论证。漫长的论证是为了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寻找载体,也就是一个验证平台。这个载体必须能将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出来。
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的载体定为无人驾驶的智能车,专家们的意见比较统一,无人驾驶车辆在路面行驶起来是最直观的验证,因此很快敲定。
所谓载体就是将研究的成果物化。选择载体不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就不一样。如果这个载体选大了,就可能是一个大工程项目,科研经费不够;选小了,可能没有足够的显示度,无法充分展现成果。
基金委所希望的载体是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一载体,不但承担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在载体中的实验过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显现,这使研究人员能够走出实验室的封闭空间,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研究、验证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拓广基础研究空间。
以无人驾驶为例,这个验证平台非常直观,车辆能否迅速判读前方障碍、然后自处理躲避障碍,可以验证多项研究,如快速计算、视觉图像处理等;“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2008年资助了19个项目,以不同角度、学科围绕无人驾驶这一平台立项,如“大范围视觉图像信息处理”、“车辆主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眼动机制的大视差计算模型”等。未来,这些研究成果将不同程度地在无人驾驶这一平台上展现。
“选择科学载体,比选择科学问题还难。”李德毅说,“我们现在就在痛苦中,因为有一个项目就找不到适当的载体,以至于迟迟难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