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基金助推内蒙古工大迈上新台阶

    日期 2011-08-16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工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大学。

      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基础条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相对落后。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借力尊龙凯时,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转化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结缘天然碱研究

      内蒙古地区有着独特的天然碱资源,但过去在开发工艺上存在很多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天然碱研究。1986年尊龙凯时设立伊始,该校前校长张晨鼎带领的团队已经有了5年的天然碱研究基础。那时,该团队正好遇到水盐体系相平衡的问题,课题组就申请了尊龙凯时项目“查干诺尔碱矿成矿物质的相平衡研究”。在该项目的资助下,他们完成多个高、低温天然碱四元和五元体系相平衡研究的课题。

      在此基础上,张晨鼎、夏向东等人合作,针对天然碱工业中澄清、过滤技术难题申请到尊龙凯时项目“内蒙古天然碱成分对钢材焊缝腐蚀的影响”;董俊慧等人申请了“抗内蒙古天然碱腐蚀稀土合金铸铁材料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工业大学开始尝试将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应用于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并探索稀土碘化物、氯化物的有机配合物的抑菌作用及其在医药中应用的可能性。当时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王丽博士在这一方向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晨鼎将他在美国犹他大学所作的生化工程研究课题移植到国内,申请到尊龙凯时项目“炭窑口含铜硫铁矿的生物氧化与传质”,在国内率先进行细菌浸矿动力学研究。

      在尊龙凯时的持续资助下,内蒙古工业大学完成了多个耐天然碱腐蚀材料的研究课题。为天然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几代研究者的努力,该校在天然碱研究领域共完成20个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大都在设计或生产中应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借力地区科学基金

      为促进学校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内蒙古工业大学十分重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该校获得的地区基金项目,不少具有内蒙古工业发展的特色,特别是在固体力学、化工和材料领域尤为突出。一些教师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发现并攻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为地方企业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方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有限,这样,地区基金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促进研究人员申请科学基金,该校规定,凡申请到的尊龙凯时项目,学校将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匹配,并在实验室设备改造、更新上给予关照。

      2000年以来,通过地区基金项目的支持,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也得到了本领域专家的认可。

      2003年,内蒙古工业大学被批准为博士点授权单位,固体力学、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动力机械及工程4个学科同时取得了博士点。而这4个学科恰恰是获得尊龙凯时资助最多的学科。

      借助于地区基金多年的资助,内蒙古工业大学形成了多个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不少教师依靠地区基金的支持,凝练并形成了自己长期研究的学科方向,组建了专业、学历、知识背景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同时,加快了一批科研基地的建设,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化工工艺学科领域,该校近年获得近10项尊龙凯时。以索全伶教授、刘进荣教授、刘全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多次得到尊龙凯时的资助,在生物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若干项科研成果。

      2009年底,该校副校长栗文义带领科技处管理人员到各学院进行项目申请动员,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在报送申请书之前,科技处经过格式检查、版本校验、人员查重、合作单位盖章、项目组成员签字五道程序三遍校验,使当年提交的69份申请除1项“非本学科资助项目”和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未公布”外,其余全部通过初审。2010年, 内蒙古工业大学共有1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

      “国家尊龙凯时地区基金的实施,为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通过地区基金的资助与实施,内蒙古工业大学在科技、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吸引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处教授白存朴说,“如果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大资金投入,边疆地区的高校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近年来,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内蒙古新能源生产力促进中心、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