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第65届双清论坛“推动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成功召开

    日期 2011-09-14   来源:国际合作局   作者:  【 】   【打印】   【关闭

      2011年7月27-28日,尊龙凯时委员会第65届双清论坛“推动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在内蒙古大学召开。本届双清论坛的主席是沈文庆院士、汪品先院士和姚檀栋院士。来自国家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基金委国际合作局、政策局及相关学部的代表60余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连辑副主席和内蒙古大学陈国庆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沈文庆副主任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诸如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灾害防治、传染病等全球性议题, 都需要通过多边科学合作来解决。在涉及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跨区域和全球研究,特别需要广大非洲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十一五期间,尊龙凯时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议,广泛支持了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尊龙凯时基金委先后与欧洲核子中心、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国际农业磋商组织所属的多个农业研究机构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以及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埃及科学技术院、泰国研究基金会等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资助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本次双清论坛的召开就是总结我委已经开展的多边合作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经验,倾听科学家对国际合作需求的真知卓见,研讨如何立足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边合作和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合作,为科学基金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推动多边合作和南南科学合作提供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拓展。中国科学家不仅积极参与了众多大型国际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而且在积极筹划以我为主的国际科学计划,以争取和扩大中国科学界在国际科学界,以及多边科学合作中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科技界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中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是多方面的。

      面对新的形势,为了更好地推动多边合作及南南科学合作,尊龙凯时委员会国际合作局与政策局联合主办了此次主题为“尊龙凯时推动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的双清论坛。

      论坛代表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议题共提交了19个大会报告。论坛议题包括:1、我国基础研究对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的需求;2、国际和国内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成功案例分析;3、开展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的思路、方式、形式、机制和途径等;4、对尊龙凯时如何推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的建议。

      论坛邀请国家外交部外管司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和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就“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思考”进行了大会报告;邀请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就“中科院南南合作现状及设想”和联合国环境署就“加强多边合作,服务国家战略”进行了专题报告;邀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就“中非科技合作现状、特点和前景进行了大会报告。

      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和学者报告了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水资源管理、周边国家地震减灾、可持续农业发展、南海深海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南亚山地科学、高能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现状和发展,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基础研究对于多边和南南合作的客观需求,总结了开展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的经验和体会。大会报告包括,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的“湄公河次区域生物资源考察”;同济大学开展“大洋钻探计划”;中科院基因组所承担的与沙特合作的“中沙椰枣基因组计划”;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展的与非洲国家合作的“非洲植物资源的考察、资源保护与利用合作研究”;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筹划开展的,与南亚周边国家开展的“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山南坡山地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起主持的第三极环境研究计划;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非洲开展的“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主持,与蒙古科学院联合在蒙古开展的地震减灾研究;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联合国环境署支持下,在非洲开展的“非洲典型地区水资源研究”;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展“中非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开展的“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等。

      在报告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世界正面临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减灾防灾,能源短缺,公共卫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跨区域议题既是科学问题,亟待各国科学界进行合作研究,也是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要求各国政府共同面对。毫无疑问,开展多边科学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途径。而且,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脆弱地区,因此,推动南南科学合作有助于应对跨区域和全球性科学议题的解决。同时,推动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对于加快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实现建立创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尊龙凯时委员会在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召开推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的双清论坛恰逢其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多边及南南科学合作是由基础研究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两个方面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可以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贯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国家外交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科技外交也将越来越处于国家总体外交的前沿。同时,加强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也是科学,特别是基础研究发展自身的需要。其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和全球性科学议题层出不穷,并迫在眉睫。没有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大洋钻探计划、跨境河流研究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是无法开展的。其次,科学研究资源的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地缘分布和互补性,特别具有紧迫和战略意义的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以及台风、跨境河流、区域环境保护、跨境疾病和自然灾害防治等等,既对我国的持续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开展跨境和跨区域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互利双赢的对非合作必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刻不容缓地予以推动。

      在大会和讨论发言中,专家们指出,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开展和参与了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和提高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我国在多边科学合作机制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中国科学家发挥主导作用的多边国际合作计划与我国目前的实力和能力不相称;鼓励和支持南南科学合作的政策不到位;缺少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科学基金实质性支持的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也不多等等。

      经过大会发言和集中讨论,专家们就“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和推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积极推动筹划和创立以我为主的多边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吸引各国资助机构和科学家广泛参与,从而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例如,中科院姚檀栋院士发起的“第三极环境研究计划”。设立科学基金南南科学合作专项基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河流、水资源管理等重要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特别是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中国科学家走出去,既充分适应基础研究发展的需求,又有效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例如,中科院开展的“次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中非生物多样性对比研究”,以及配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开展的跨区域的环境对比研究和全球变化适应性研究等等。

      论坛主席汪品先院士在总结发言指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实力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为国家外交做出贡献的能力。基金委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中是应该和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多边和南南科学合作,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有足够的科学能力在多边合作发挥主导作用,有足够的智慧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希望有更多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主持更多的大型国际科学计划。

      同时,要注意科学基金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职责,站在科学的高度和角度推动南南科学合作,特别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科学基金的南南合作不是援外项目的延续,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延续,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延续。

      科学基金应该要有大的气魄,大的眼光,要设立大课题,做大的课题,既要鼓励积极参与大型的国际研究计划,也要积极筹划和发起科学基金自己的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也要有类似于重大研究计划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要有特殊的政策。希望基金委能够发起和筹划更多的由中国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