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尤肖虎:痴迷移动通信的“筑路人”

          日期 2014-04-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贾婧  【 】   【打印】   【关闭

            ■科星灿烂

            打开面前的LED灯,柔和的光线洒下来,配合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输了。“这似乎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用不了多少年就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刚刚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从南京郊区的校区回到城区的办公室,滴水未进,但谈起“通讯”他立马来了神,这正是他和同事们目前正在做的尊龙凯时重点项目——可见光通讯技术的研究。

            “要想在世界通讯业取得话语权,中国必须有制定规则的能力。”通信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和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深深吸引着尤肖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移动通讯技术基本还是一片空白,从2G时的全面落后、被动模仿,3G时的苦苦追赶、缩小差距,到今天4G的齐头并进、局部领先,他见证了20年中国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

            奠基 最佳时期入行

            1998年,36岁的尤肖虎他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开始了最初的移动宽带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是中国从学习跟踪到自主研发的一个最佳时机,1999年初,尤肖虎被推选为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C3G)总体专家组组长,要协调20多家科研单位、3000多名科研人员,最忙的时候,他一周要跑五六个城市协调方案。从实验室到专家组,尤肖虎身兼多重角色。

            研究团队的赵春明说:“后来在北京做现场测试,差不多连续一个月,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两点,早上八点起来接着做。加班的时候,一天吃4顿肯德基,连夜餐也是。”

            信息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定律——香农定律,定律给出了信息传输的最大容量公式。通常来说,任何通讯系统只可能逼近香农定律所规定的极限却难以实现它。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业务流量飞速增长。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约束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移动通信系统速率与容量,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已成为制约新一代移动发展最主要的瓶颈,也是国际移动通信科学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

            “这就好比修路的占地面积就那么多了,怎样才能跑更多的车,让车跑得更快,是一个难题。”尤肖虎说。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尊龙凯时重大项目的连续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在这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移动通信容量可达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果获得了国际通信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莱斯奖。

            成长 十年磨一剑

            “任何一项研究都要经过沉淀期,太过注重短期效益,逼着学科几年之内拿出成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尤肖虎说,正是因为科研团队坚信“是金子终究会闪光”,他才有空间潜心沉淀,静下心来深入分析而非蜻蜓点水。

            “沉淀”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攻关探索。2001年7月,在3G研发的关键问题网络化集成过程中遭遇到瓶颈时,尤肖虎在信息产业部的一个研究所里,一个多月没出大门,和科研人员一遍遍检查技术路径和症结所在,终于实现了既定目标。

            “别人看到的只是获奖以后的光鲜,但事实上连续几个月没有任何进展的沮丧对我们也很寻常,做科研就是在不断向失败要成功。”尤肖虎说。

            “追上世界”并没有让尤肖虎满足。在国内3G商业化才刚刚启动之际,尤肖虎已将目光锁定4G,并再次担任国家“863”4G移动通信专家组组长。

            2005年,“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成为16科技个重大专项之一。次年,“4G外场实验系统”在上海顺利通过验收;该系统比现有移动通信技术传输效率提高近百倍,标志着4G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及基带传输技术及其应用又获得成功。至此,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已日臻成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真正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中国的通讯事业底子薄、起步晚,我们必须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有效地对接,克服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肖虎说,目前国际上关于4G的所有技术和标准提案中,中国提案超过20%,其中核心知识产权占到了约10%,对于4G,中国已经拥有重要话语权。

            超越 在白纸上描画5G蓝图

            2012年2月,尤肖虎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尤肖虎及其团队承担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因成功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无线通讯技术领域的第一个技术发明一等奖项。

            一向更倾心于科研的他,在谈到获奖感受时说:“我们从2G做起,其实每一代的通讯技术产品都留下了痕迹,而这正是我们对这个社会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现在,已经把目光锁定5G的尤肖虎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机制促进技术产业对接,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对于5G的定义,尤肖虎表示,到2020年要支持1000倍数据流量增长,需要无线网络新的技术变革来实现,但对该技术的具体描述,业界至少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成共识,并在2018年前使其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标准。

            “5G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台阶,更重要的是全新的用户体验。以前用户难以体验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等,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网络、终端、配套的显示技术等都是关键。”尤肖虎介绍,今年启动的针对5G的国家“863”重大项目针对几个方面重点投入了研发。

            尽管对5G技术尚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开始加速这方面的研发。欧盟去年年底了启动了针对5G的“METIS”项目,有华为等中国公司参与,今年中国启动的“863”项目也邀请了一些欧洲企业参与。

            “发展5G,我们一样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在白纸上描画。”尤肖虎说,一项新的技术,他们会在商用前的十年就投入思考和研究。

            只有移动通信的“高速公路”修宽了、路基筑牢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通讯需求。尤肖虎和他的团队一路从“追逐者”到“造路人”,为他们痴迷的中国通讯梦筑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