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雾霾与健康”研讨会在京召开

    日期 2015-01-19   来源:医学科学部   作者:顾爱华 霍名赫 张作文  【 】   【打印】   【关闭

      2014年12月26日,由尊龙凯时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办的主题为“雾霾与健康”的2014年医学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围绕我国环境雾霾污染的现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该领域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讨分析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以期凝炼雾霾与健康关系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研究资助方向。尊龙凯时委员会副主任沈岩院士出席会议。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尊龙凯时委员会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尔丹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院校的环境科学、流行病学、毒理学、临床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儿科学等方面基础-临床-预防领域的专家共25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参会的委内工作人员还有、医学科学部副主任孙瑞娟、徐岩英及相关工作人员。

      沈岩在讲话中指出大气雾霾是目前我国刻不容缓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呼吁与会专家能够充分地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围绕“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董尔丹希望大家团结协作,为雾霾与健康的研究做出实质性的工作。

      研讨会采取自主报告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沈洪兵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的朱彤教授简述了“细颗粒健康效应-组分与机制”、首都医科大学的孙志伟教授讲解了“雾霾毒理学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介绍了“雾霾与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关系”、北京大学黄薇教授报告了“我国大气污染人群健康危害、机制和研究需求”。与会专家就关键科学问题分享了各自观点,展开热烈讨论。朱彤教授提出的研究重点是:对于雾霾的组分甄别、雾霾对健康影响的协同效应和关键机制,以及健康效应标志物的识别寻找;孙志伟教授提出需特别关注颗粒物检测技术及生物标志物,环境复合暴露毒理学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特别是队列研究)的研究的结合,雾霾中颗粒物的时间效应、成分效应、粒径效应及易感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黄薇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结合我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暴露人群监测的数据;王辰院士强调应聚焦室内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提出空气污染暴露的测量是难题,较之动物实验,人群数据(特别是大队列研究)更有说服力,同时提出应关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吸烟、职业暴露)以及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呼吁对雾霾产生的源头控制;吴永宁研究员提出雾霾与健康的研究,从源解析到靶器官,以暴露为桥梁解决不确定度,积累暴露数据,同步发展暴露科学与毒理学测试新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引入生物监测技术和统计学技术。袁洪教授建议以PM2.5为关注点进行颗粒物解析,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加入气象因素,有必要开展区域的队列研究,进行重要源的毒理学实验;曹佳教授提出,选取典型污染区和优先研究领域,阐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雾霾空气的主要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利用人群-动物-细胞系统评价雾霾的毒性识别易感因素(包括易感基因和疾病状态),为保护易感人群提供帮助,引入针对毒性机制的临床干预研究(如抗氧化剂、净化器);邬堂春教授提出早期健康损害效应的研究可纳入肺功能下降、DNA损伤、氧化应激等;赵彬教授分享了他们课题组运用计算模型评估室内污染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的进展;张正东教授提出关注雾霾毒性四个主要的靶器官/系统,即呼吸、循环、神经、生殖,报告了课题组运用基因组学在信号通路分析、遗传和表观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还提出了特殊暴露如城市交通尾气的健康效应也需关注;阚海东教授综述了发达国家在利用个体监测、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暴露研究方法的突破,呼吁在队列研究中,加入空气污染监测,同时鼓励自主研发室内颗粒污染评价模型,鼓励药物、净化手段等干预研究;郑玉新教授则强调了雾霾的研究要避免“刻舟求剑”和“盲人摸象”,应加强力量研究颗粒物健康效应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标志和早期干预模式,突出了易感人群及脆弱人群研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特定暴露的精细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专家一致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场、人群研究,同时注重机制研究,注重多学科融合,结合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等学科优势,集成攻关;开展“雾霾与健康”基础研究也需兼顾短期和长期研究,寻求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新突破。本次会议凝炼出以下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明确我国代表性高污染地区关键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特征;

      2. 探讨大气污染造成哪些生物学效应及健康危害,其短期及长期效应特征是什么?(尤其关注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靶器官效应,对于脆弱人群/易感人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遗传-环境交互作用);

      3. 解析大气污染所致健康危害的主要生物学机制;

      4. 建立大气污染的风险评估、预警及干预措施;

      5. 建立和大气污染相关的环境与健康的监测、评价新技术。

      在热烈的讨论后,尊龙凯时委员会医学部副主任孙瑞娟进行会议总结,强调“雾霾与健康”的基础研究,服务于政治、经济、人口与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具重要意义。本次会议梳理了关键科学问题,凝炼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研究目标。中国作为雾霾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要在国际上有自己的研究技术、研究数据。希望围绕本次会议凝炼出的五个关键科学问题,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吸纳不同方向的专家,促进学科交叉,完成该领域的顶层设计。

      此次研讨会是对“雾霾与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的一次科学总结、讨论与展望,将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